今天,我们要分享一张极为罕见的革命老照片,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第一次见到。照片里有三位人物,他们都来自湖北麻城,而且都曾是开国中将,其中两位更是担任了大军区司令员的职务。
那么,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呢?
首先是站在左侧的那位,外表看上去虽然瘦弱,却给人一种非常干练且精神饱满的感觉,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虎将——王必成。王必成为人内向、低调,对于自己的战斗经历,从未张扬宣传,因此留下来的照片并不多。他并不热衷于拍照和接受外界的关注。
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,粟裕将他放在了极为重要的战斗岗位上,王必成无疑是粟裕手中最为可靠的一张王牌。在华东战场上,王必成是与国民党主力对抗的核心将领之一,战功显赫,毫无疑问,他是三位人物中作战最为出色、贡献最大的。在建国后,王必成长期在华东地区任职,曾担任过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。
展开剩余67%当这张合影拍摄时,他正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员,也是军区党委常委之一。因为王林鲍事件,王必成最终离开了南京军区,转任昆明军区司令员,1979年又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。如果他当时继续待在南京军区,面对许世友的强势,他可能很难获得升迁。
接下来是站在左二的张才千,他曾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较高的军职。张才千和王必成的军职晋升过程各有不同。在红四方面军时期,张才千的军衔比王必成要高得多,那时张才千是师长,而王必成仅是副团长。随着八路军的成立,张才千成为了主力团长,而王必成则被派往新四军,直到后来才逐步升任团长。
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王必成一直在主战场作战,担任纵队司令员,而张才千因为参与了中原突围,部队被打散,只得退居南方,依托武当山开展游击战。换句话说,在解放战争最为关键的阶段,张才千错失了参与主力战斗的机会,只能孤军作战,打起游击战。直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,张才千才终于回到主力部队。
1957年,张才千比王必成早一些来到南京军区,担任副司令员,并主管作战事务。两人都曾是许世友的得力副手,深得许世友的信任。
1971年,几乎就在王必成南下担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时,张才千北上,成为副总参谋长,且曾主持过总参的日常工作。此时,张才千的职务已经高于王必成。
到了1980年,王必成离开武汉军区,张才千继任成为武汉军区司令员。这两位麻城籍的将领相继担任武汉军区司令员,成为了一段佳话。
最后是站在右侧的鲍先志。三位人物中,鲍先志是唯一一位专注于政工工作的将领,然而相较于其他两位,他的成就稍显逊色。鲍先志在大军区中始终担任副职,并未升任正职,但在晚年,他享受了大军区正职的待遇。
尽管如此,鲍先志围绕着他的传奇故事却是数不胜数。比如,他与王近山搭档,王近山常被认为是李云龙的原型,而鲍先志则被认为是赵刚的原型,他们两人同样都是“亮剑将军”的象征。
此外,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,曾是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中的原型人物。父子俩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许多观众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佳话。
1966年8月,南京军区在上海的延安饭店召开了党委常委会议,许世友、杜平等人都参加了会议。王必成、张才千和鲍先志作为党委常委,也在会议中出现。会后,大家合影留念,才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。
照片的背后,是毛主席的画像,旁边有四排字:“读毛主席的书,听毛主席的话,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,做毛主席的好战士。”这四排字写得简洁有力,配上毛主席的画像,让人感到亲切而敬仰。
无论是王必成、张才千,还是鲍先志,他们都是一身正气、清廉干净的好干部,始终忠诚于党,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我们应向这些老一辈革命将军们致以崇高的敬意!
(参考书籍:《百年先志》《虎将王必成》《张才千回忆录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