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初,许世友因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,结果被诊断为肝癌晚期。这一消息传出后,引起了许多人极大的关注。解放军总医院的政委刘轩亭,作为许世友的老部下,亲自来到南京,劝说许世友前往北京接受治疗。他告诉许世友,北京的医疗资源更加先进,有更好的治疗条件。然而,许世友婉拒了刘轩亭的好意,明确表示自己不打算去北京。
刘轩亭并没有轻易放弃,他继续向许世友详细介绍解放军总医院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经验,甚至许世友的家人也都劝他去北京治疗。然而,许世友却突然冒出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:“北京路窄。”大家听后十分困惑,心想,北京的路怎么会窄呢?这与治病有什么关系?于是,许世友补充道:“北京人多,我吵架吵不过他们,我不去!”大家更加迷惑了,劝你去北京治病,谁又让你去吵架呢?大家知道许世友脾气火爆,显然他是在找借口,而他真实的心思却是不想去北京治疗。
展开剩余75%那么,许世友为什么不愿意前往北京治病呢?难道他不想多活几年吗?经过一番分析,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他不去北京的五个原因。
首先,许世友本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,对于生死早已看得非常通透。那时他已经80多岁,按当时的年纪标准,算是高寿。许多战友已经离世,包括他最为崇敬的毛主席、周总理和朱老总等人,也相继去世。许世友早已接受了死亡这一事实,甚至对它毫不畏惧。据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回忆,得知父亲患病的那一天,他居然笑着对她说:“孩子,爸爸有情况了,爸爸快死了。”许华山表示,面对绝症,父亲的态度始终从容不迫,表现出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,仿佛病魔根本不值一提。这也是许多革命家对待死亡的常态,毕竟他们经历过了无数战斗,身边的人早已离去,死亡对于他们来说,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。
第二,许世友知道肝癌晚期已经无法治愈,前往北京治疗也没有意义。即使是到了80年代,癌症也依然是无法治愈的绝症。周总理在晚年也患上了癌症,中央为他安排了最顶尖的医疗资源,但依然无法彻底治愈,只能缓解一些痛苦。许世友了解周总理的病情,深知自己即使去了北京,也只能忍受病痛的折磨,实在没有必要折腾自己。因此,他更倾向于以一种从容的态度面对死亡。
第三,南京是许世友的“大本营”,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在熟悉的城市。许世友在南京工作了近20年,从1955年担任南京军区司令,到1973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,他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。1980年他卸任广州军区司令后,尽管被安排到北京工作,但他始终喜欢回到南京,几乎很少去北京。对于他来说,南京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地点,更是一个家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更希望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度过,甚至希望在这里安息。
第四,许世友担心自己去世后被火葬,葬在八宝山。虽然许多人认为能够安葬在八宝山公墓是一件荣耀的事,但许世友却有自己的坚持。早在上世纪50年代,中央提倡火葬,并要求所有中央委员签字同意。然而,许世友不同意火葬,他希望能够与母亲一起安葬在土里。毛主席非常支持他的愿望,同意了他土葬的请求,许世友因此成为唯一一个被允许土葬的开国将领。然而,到了1985年,国家已经全面实施火葬政策,他担心自己如果在北京去世,会被火化并葬在八宝山,违背了他“死后尽孝”的愿望。所以,他通过“北京路窄”和“北京人多”等借口来避免前往北京。
第五,许世友可能还有另一个私人原因,那就是去北京治病后无法继续喝酒。许世友生前嗜酒如命,每天离不开酒,即使生病了也没有戒酒的打算。如果去了北京医院,显然无法自由饮酒,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困扰。而在南京,作为熟悉的环境,许世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保持自己的饮酒习惯。即使在医院的严格监管下,许世友依然能偷偷喝到酒,医院的工作人员多次发现酒瓶藏匿在病房里或者军大衣里。
尽管许世友的病情日渐恶化,最终他还是在1985年10月22日去世,享年80岁。正如许华山所说,许世友在临终时没有任何怨言和恐惧,只是以一种淡然的态度迎接死亡。最后,尽管他未能战胜病魔,但他那种豁达、从容的生活态度,仍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(参考资料:《许世友传奇》《父亲——还原真实的开国上将许世友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